近年来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各地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展览、非遗文化体验持续“出圈”,一股“文博热”正在全国多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股风也吹向了此前被视为“冷门”“小众”的文物全科专业。
据《大众考古》发布的中国主要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类院校专业一览表,当前全国已有30余所院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考古学专业,有60多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此外如北京大学等还开设了文物保护技术、中央美术学院等开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专业。
有接近考古行业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尽管近年相关专业“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问题有所缓解,但考古学等专业就业形势严峻是客观存在的。
该人士透露,实际上,跻身国内顶尖的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收藏与修复工作的,往往是那些名校毕业、顶尖博士生。对于考古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毕业的众多普通本科生乃至研究生而言,是非常难的,可能仅占到总人数的10%。而更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实则是私人拍卖行、收藏机构和艺术公司。
近日,山西、陕西、山东三地的“文物全科”本科生的公费定向招生计划引发关注。据了解,在相关专业下定向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获得入学资格的同时,便确保了工作岗位,而且带编制。如此创新培养模式,为基层文保工作输送了年轻血液,也保障了学生的就业前景。
三个文物大省推“文物全科”定向培养计划
2022年,山西首创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模式,开辟先河。是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提出,将用5年时间,通过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县以下基层文博单位输送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入职后直接为事业编制。
据悉,山西省2024年免费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依旧由山西大学招生,招生计划106人,招生专业为考古学(文物全科),专业方向分为考古学和文物建筑两个方向,其中,考古学方向42人,文物建筑方向64人。
2024年4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计划每年培养不超过60名,五年时间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重点向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倾斜。
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培养高校为山东大学,招生专业为考古学。定向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在校期间所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由省财政按每生每年10000元的标准单独足额及时拨付高校。其中生活补助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2400元(每月200元,按12个月计),由学校足额发放给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生。
值得一提的是,定向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入学后不得转学和转专业,毕业后要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有关要求和定向培养协议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工作。入职时签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有违约情形的,应按规定及时退还补助经费,并缴纳违约金。
陕西省也于2024年开始启动文物全科人才公费定向培养工作,计划实施五年,共计培养300人。2024年,陕西面向全省计划招生57人,招生专业为考古和博物馆学(文物全科),培养高校为西安文理学院。
为何是这三地率先尝试文物全科人才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山西、陕西三省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需求,因此,对于文物全科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推出“文物全科”本科生的公费定向招生计划,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吸引更多有志于文物保护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其中。
江瀚认为,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还为他们提供了明确的就业出路,有助于解决该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然而,是否能真正解决这个行业的就业问题,还需要看计划的实施效果以及后续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变化。
RMC律满猎头总裁、首席人才顾问唐欣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公费定向招生计划能在短期内缓解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但长期效果需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免学费和保障就业的措施吸引学生,但仅靠政策难以根本解决问题,需要配套政策支持,提高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
文博专业“入学带编”,强化人才保障
2022年,“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数十所高校开设文博专业的背后,考古学人才、就业困局由来已久。
江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考古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就业市场相对较小但相对稳定。然而,考古学一方面需要长期在户外进行艰苦的田野考古工作,对体力和毅力要求较高,可能使得部分潜在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行业薪酬水平相对有限,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的特定性,也影响了人才的长期留存。然而,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加深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一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对于山东、山西、陕西,都公布的“文物全科”本科生的公费定向招生计划能否长期实施,江瀚分析称,取决于政府政策的稳定性、资金支持的持续性以及社会需求的长期性等多个因素。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遇到一系列挑战:一是如何确保培养质量,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二是如何保持学生的就业热情和稳定性,避免他们因工作环境艰苦或薪酬水平有限而选择离职;三是如何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计划。
江瀚指出,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与业界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提供职业发展路径规划、薪酬提升等方式留住人才;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内容和方向。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唐欣向本报记者表示,考古学尽管就业需求量大,但岗位有限,薪资水平低、工作环境艰苦,导致人才流失率高。就业前景不乐观,但对于热爱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生,仍有吸引力。
江瀚认为,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考古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近日,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古专业近年来比较火,与考古工作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关注密不可分。
“在今天这个情况下,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高度关联的,一个城市、乡村的历史机理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孙若风指出,与文物保护相关的职业,因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尊重和推崇。同时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他也表示,期待有更多考生愿意报考考古专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专业配资观点